儿童疾病可能最早被家长发现。对于心律失常这样的疾病,家长可能会误判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咨询医生。实际上,在临床上也存在儿童心律失常误诊的情况。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资料。
我们需要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率是否正常还是存在心律失常。最关键的是通过触摸或听诊孩子心前区来了解心率的情况,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此外,可以通过体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临床上,我们需要谨慎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律失常,避免误诊。
1、只需要一次听诊或心电图,就可以确定“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的诊断
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他们的孩子出现心跳过速的情况。当我询问他们孩子的心率时,他们经常回答说大约是一百多次。然而,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却并不简单。与成年人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心率就越快,因此心率的正常范围也随着年龄组而不同。
其次,影响心率的因素有很多,会导致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同样的年龄下,相同的心率很难简单地判断是否正常或异常。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结合心电图图形是否正常,尤其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全天心率波动范围,从而综合评估。
2、发现“心律不规则”
有时候在体检或就医的时候,医生会告诉你“心律不齐”,这常常让家长感到担忧。其实,心律不齐只是一个广义的词,它涵盖了更多具体的诊断。例如,与呼吸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有其他常见的心律不齐,比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仅通过听诊往往很难鉴别,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电图检查。
3、发作性心动过速是指心脏的打动节律快速而不规则,疾病间期时听诊或心电图检查结果是正常的
阵发性发作的心动过速,如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60~300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患儿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即使进行体表心电图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也难以捕捉到。
当孩子出现症状时,家长应避免盲目求医,而应该及时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孩子的病情一定会得到改善。
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存在这种问题。每天都面临着忙碌的工作和过大的压力,导致人们的心律出现失常。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慌、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体力不佳等等。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心律失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在中医中,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在不断地改进,其疗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1、气滞血瘀
心悸不安,有胸闷不舒的感觉,心痛时痛感如针刺一般,有时唇甲会出现青紫,舌头的颜色可能变为紫暗或出现瘀斑,脉搏也可能感觉涩或有结代。治疗上应该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可以选择桃仁红花煎剂或者血府逐瘀汤进行调配: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青皮、生地黄、当归、桂枝、甘草等药材;另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以选择,如血府逐瘀胶囊等。
2、气阴两虚
心跳加速不平稳,呼吸困难疲乏,活动加剧时症状加重,感觉胸闷,口干耳鸣,失眠多梦,出汗过多。舌苔颜色淡或淡红,苔层较少,脉搏细弱。治疗宜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安抚神经,可选择天王补心丹,其中包括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等中草药。此外,还有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可选择。
3、心脾两虚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无光,感到疲倦无力,头晕失忆,睡眠质量不佳,且因思虑过度而心力交瘁。嘴唇和舌头颜色苍白,脉搏细弱。治疗宜补充血液和养护心脏,增加体力,安抚神经,可以选择使用归脾汤:当归、龙眼肉、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 中成药有归脾丸、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
4、水饮凌心
有心悸眩晕,呼吸急促难以入睡,胸闷腹胀,身体冷,四肢发冷,小便量少,或下肢肿胀,口渴但不想喝水,恶心呕吐口水。舌苔淡白而滑,脉搏细而滑。治疗宜振奋心阳,利水导湿,可选择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附子、黄芪、葶苈子、红花、生姜;也可使用成药如芪苈强心胶囊等。
5、阴虚火旺
心跳不安,焦躁难眠,头晕眼花,口干喉痛,或口腔溃疡,心烦闷热,盗汗,腰酸乏力。舌苔稍少或无苔,脉搏细且快。治疗建议滋养阴液,清除内火,养心安神。方剂可选用朱砂安神丸与知柏地黄丸的结合,成分包括朱砂、黄连、生地黄、当归、炙甘草、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中成药方面有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等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