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几乎每位女性都会经历月经周期,但体验可能不尽相同,通常可归为以下四种情况:①月经期间无不适感,日常生活正常;②下腹轻微不适或疼痛;③需要服用少量止痛药缓解疼痛;④剧烈疼痛影响生活和工作,需卧床休息并使用强效止痛药缓解症状。
每当例假来潮,对于遭受痛经之苦的女性而言,都是一次煎熬。假设四十年计算,每月一次,每次至少三天,一个女性终其一生,将有一千四百四十天要忍受疼痛。因此,许多女性朋友在经痛之苦下感到烦恼,特别是在年轻尤其是未生育时,这种煎熬更为严重。
年轻人很容易患上前列腺素分泌过多的问题:
妇科专家指出,经期疼痛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导致经血不畅顺,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多数人在青春期经历的痛经属于原发性,常在经期前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并伴有月经周期内反复发作。这种情况通常会随着结婚生子而经痛有所改善。
此外,年轻女性更容易受到痛经的困扰,可能是因为子宫内膜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增加所致。美国妇科专家认为,疼痛感受是由进入子宫并引发痉挛的前列腺素所导致,在经期期间疼痛感觉尤为明显。
女性的次发性痛经可能与5种不同疾病有关:
许多年轻女性认为经痛不算疾病,常以"忍一下就好了"的态度来对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智。妇科专家特别指出,次发性经痛病因复杂。例如经期卫生问题、多次人流、不卫生的性行为导致感染,乃至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导致经痛。其症状因病因而异,且由生殖器官器质病变引起的经痛通常较难治愈。
导致次要痛经的五种疾病有: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28到40岁的女性,是指子宫内膜移位到子宫以外的地方并在那里生长。受卵巢激素影响,内膜异位组织会增殖并出血。由于经血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会刺激周围组织,导致子宫肌肉收缩或组织纤维化,引发疼痛。这种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整个月经周期或经期结束后仍然存在,而不像普通痛经只在月经来临前出现。如果月经干净后出现下腹疼痛,那就是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状。
子宫平滑肌瘤更常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曾经生育或多次接受流产手术的妇女。
宫颈或子宫腔粘连情况常见于多次人工流产或患有子宫内膜结核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盆腔炎症状:下腹持续性疼痛,可能向腰部放射,偶尔伴有肛门坠胀感。
生殖道异常:子宫向前倾斜过度、阴道横隔等机械性阻塞,导致月经血流出受阻,积聚血液引发痛经。
妇科专家告诫,如果女性出现持续顽固的痛经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检查,切勿掉以轻心!长期遭受痛经之苦的女性应当考虑进行妇科检查或盆腔B超,以确定子宫和附件是否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