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应该与大自然保持和谐,顺应其中的规律。因为无论人类多么厉害,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
中医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尽管现代科技发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体新陈代谢,但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生命的基本规律。现在已经进入夏季,夏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护脾胃和清除湿气。湿气是夏天的一种有害物质,再加上夏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人们经常会感到食欲不振,容易出现腹泻、舌苔白腻等症状,因此应该经常摄取有助于保护脾胃和清除湿气的食物。
怎样去除"潮湿"现象?
“潮湿”的环境容易引发多种病症,因此,在湿热天气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生活习惯,可以从衣着、饮食、住宿和出行等方面来预防和避免受到“湿气”的影响。
衣物:出汗后应立即换上干燥的衣物。衣服若未完全干透,不要着急将其收纳到衣柜中。特别是内衣裤、老人和小孩的衣物,应在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彻底晾干。
饮食要轻盈易消化。不要过量摄入油腻和口感沉重的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助于消除体内湿热,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夏季多雨,如果淋雨或洗水,可以喝一点红糖姜水,有助于驱除体内湿寒之气;过量食用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贪吃冷饮都会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助长体内湿气,对健康有害。
居住:在有雾天气或者闷热的日子里,应尽量少开窗。当遇到阳光时,应该将潮湿的被褥拿出来晾晒一下。可以利用空调的“抽湿”功能来创造相对干燥的居室环境,但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里,也不要将温度设定过低。在潮湿的凳子、石头或者草地上坐卧是不可取的,以免被寒湿侵袭。洗漱完毕后,应尽快擦干水分,让头发自然干透或者完全吹干后再睡觉。
方法:适量运动,适度出汗有益于消除体内的湿气,例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运动可以让人轻微出汗,但不至于大汗淋漓,是一种良好的身体“排湿”方式。
饮食保健,促进脾胃健康:
夏季到来时,很多人容易出现各种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气温升高后,人体的胃口会自然变差,消化功能也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喜欢食用冰冷的食物,这会刺激肠胃,导致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流减少,进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因此,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在夏季常常会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