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脾虚的问题,你知道如何调理脾虚吗?今天小编向大家推荐几种中医食疗方来调理脾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进补时往往会遇到不吸收补品的情况,即使经过调理也不宜过量补充。这时候应该选择性味甘味平和,药食两用的补品。
海参的脂肪含量较低,食后不容易导致胃肠滞腻,同时性质也不寒不燥,具有补肾助阳、润燥通肠、滋阴助阳等功效。因此,海参适合四季食用,特别适合病后和老年体弱者进行调理。一般来说,可以将海参与肉类、淮山、枸杞、桂圆等清补药材进行炖或煲制。
花胶具有补充阴精、强化肾脏功能的作用,对于肺肾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适合用来食补。然而,新上市的花胶相对含有较多脂肪,消化能力较弱的人食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因此不宜过量食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最好选择存放三年以上的陈年花胶。
进补药物需要合理配伍,尤其是补益药物,如补血和补阴药物,它们通常很滋腻,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配合使用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补脾和化湿作用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服用炖人参后,出现心烦、难以入睡的情况,可以在炖制人参时加入10粒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麦冬,以减少人参的温燥特性。
不应该进行不当的补时。
中医的“补”原则本来是针对虚弱的人进行补充调理的,对于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并没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而有些情况下本来不需要进行补养,如果强行进行补养反而不如不补。
那些身体虚弱或有实邪的人,滋补过度会如同火上浇油,加重疾病状况。在感冒期间,尤其是冬天的胃肠型感冒患者,会出现发热怕冷、恶心欲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服用一些藿香正气散或者生姜汤等药物来缓解症状。等感冒好转后,最好再使用神曲、陈皮、鸡内金等药物来开胃和调理胃功能。待胃功能恢复后再进行滋补,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然,正确的补品选择并不简单。中国有句谚语:“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意味着错误的补品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而正确的补品可以起到补益作用。如今,在广告宣传的影响下,似乎进入了“人人都需要补”的时代,导致过度补品的滥用,反而导致阴阳失调,对正常的器官功能造成干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果真的需要进行补品补充,最好还是找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证。上述一些简单温和的方法,作为日常调养也无妨。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补脾食品:
1、红薯
番薯,又被俗称为甘薯或山芋。它的性质偏平,味道甘甜,有补养脾胃和血液、增加气力、通便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曾经提到:“煮着吃有益于补养脾胃、增加体力、防风寒、改善面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够“滋补中焦,温暖胃部,补养五脏”。脾虚的人可以把番薯当作主粮,经常食用。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等问题。补脾食物能够帮助改善脾胃功能,让人体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 薏苡仁是一种常见的补脾食物。薏苡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脾胃功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增加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薏苡仁还有利尿作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的排出,减轻水肿的症状。 薏苡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食用。可以将其加入粥中煮熟,也可以研磨成粉末,加入面粉中制作成薏苡仁面包等食品。另外,薏苡仁还可以泡水喝,或者加入茶中一起冲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食用薏苡仁,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补脾的功效。 总而言之,薏苡仁是一种非常适合补脾的食物。通过适量的食用薏苡仁,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2、白扁豆
白扁豆具有温和的性质,味道甘美,可以补充脾胃虚弱的情况。《本草纲目》中提到:“白扁豆性质温和平衡,适合中和,是脾脏的谷物。可以止泄泻,温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说:“白扁豆如何起到补充脾胃的作用呢?因为脾胃喜欢甘美的味道,而白扁豆正好具有甘美味道,所以对于脾胃有益。”
扁豆适合被炒来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引起的呕逆、食欲不振和长期腹泻,以及小孩脾虚导致的肚子胀气和妇女脾虚引起的带下症状,都非常适合食用扁豆。无论是炒熟后食用,还是用白扁豆煮粥服食,都会有益处。
3、饭豇豆
这种食物具有性平、味甘的特点,对于健康补益脾胃有益。尤其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便泻以及妇女脾虚带下的人食用。《滇南本草》中有记录称其具有治疗脾虚弱、增进食欲和脾胃健康的功效。明代李时珍也提到它能够调理中焦、增强气血,补肾健胃,协调五脏功能,调节营卫之气,对生产精髓有益。除了通常的炒食方法外,还可以与粳米一同煮为饭或粥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