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有接近120万新生儿患有出生缺陷,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每年有15-20万新生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高达0.8%。为什么会有这些新生儿患上先天性心脏病?是否有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呢?
兰兰已经11个月大了,体重只有10斤,看起来就像一个2、3个月大的婴儿。家人们非常担心她的喂养情况。兰兰只能喝奶,但每次吃一点点就会呼吸急促、汗流浃背。一哭闹嘴唇就会变成青紫色,全家人都非常着急和害怕。
事实上,在兰兰3个月大时就被确认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然而,由于心脏畸形复杂且手术风险较高,一直没有医院能够为他提供手术治疗。
每年我国都有近120万名新生儿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在这些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疾病,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5-20万例,发病率高达0.8%。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种疾病是否可治疗或避免呢?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例如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畸变。而外因中,室内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因素较为重要。”医生指出,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因素非常多且复杂,但以下因素值得注意:
首先,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家庭中存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史的情况下,兄弟姐妹同时患有先心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并且疾病的性质非常相似。如果母亲的第一胎患有先心病,那么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约为2%。如果连续两个孩子都患有先心病,那么再生的孩子患病的可能性可能增加到10%左右。如果母亲本身患有先心病,那么第二代患病的风险为10%。
接下来是关于孕妇的疾病史,比如孕妇患有糖尿病但未经治疗和控制的话,可能会增加胎儿患先心病的风险,危险性为2%。但如果孕早期就成功控制病情稳定下来,那么风险会降低。
妊娠期间药物的使用是第三个方面,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接触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如锂、苯妥英钠或类固醇等,可能导致胎儿患先心病的风险达到2%。
第四种是通过辐射物质照射的影响,例如在胎儿早期受到过多的放射物质如X射线、同位素等的照射等情况。
在怀孕的最初三个月里,尤其是在怀孕3周到8周之间,如果孕妇感染了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疱疹等病毒,就很容易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导致异常。
不良嗜好是指吸毒、吸烟等,这些习惯会增加先心病的患病率。如果在喝酒后怀孕,胎儿的染色体很容易出现异常,其中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方面的问题。此外,近亲结婚也是致使胎儿畸形的高风险因素。
实际上,先天性心脏病由上述原因引起的情况相对较少,而大约有90%的患病原因并不清楚,与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例如,环境因素可能是其中之一。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较高,这表明高原环境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一个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即母亲怀孕的头2到3个月内),由于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出现问题,导致局部解剖结构异常。除了极少数患有小室间隔缺损的儿童可能在5岁之前自愈外,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医生解释道。
当机体的组织器官供血出现障碍时,会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此外,如果血液供应不畅,肺部的血流就会增加,容易出现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而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引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此外,心脏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心内膜受损,从而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些问题不仅给患儿带来心理伤害,还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状况,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
如果先天性心脏病无法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就会导致肺炎和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治疗费用也会大幅增加。这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会对成年后的长期生存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如果能够及早接受治疗,大多数患儿将能够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根据资料显示,每年我国新增的先心病患儿约为15到20万人。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其中一半的患儿可能会在一岁内夭折,而到两岁时,三分之二的患儿可能会死亡。此外,心脏畸形越复杂、病情越严重的患儿,往往会更早地死亡。
“在孕妇怀孕24周之前,可以通过B超检查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致命的心脏缺陷。”李主任解释道,一般来说,孕妇在整个孕期需要进行3~4次B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