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于预防AMI后再梗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AMI病人的远期治疗效果,就需要认真研究AMI后易患再梗死病人的病情,并进行辨证分型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病因和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择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AMI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例如,某些中药饮片或注射剂可缓解疼痛,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抗凝血作用,防止再灌注损伤,并有益于心肌营养等。因此,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治疗AMI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情严重,变化迅速,死亡率高。预后和长期疗效与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患者是否能最终康复并恢复生活能力,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症的发生起着直接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后AMI再梗塞的预防问题。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达到可出院且被视为临床治愈时,并不能被视为最终的治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高达7.8%至29.6%不等。复发发生的时间期限以两年内为最高,其占总复发率的33%至50%。此外,还有相当多的病例经历了多次的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致的冠状动脉闭塞率为8%至15%。因此,为了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我们努力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并最大程度地保障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治疗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冠状动脉闭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突发性阻塞,导致心肌在严重持续的缺血状态下发生局部坏死的病理过程。大部分冠状动脉闭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最近发现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持久痉挛也是冠状动脉闭塞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闭塞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内壁增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阻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和组织坏死。即使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黏稠度异常等病理变化仍然存在。如果这些因素继续进展或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梗死可能会再次发生。经过PTCA治疗后,内膜损伤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内膜和肌层增生,可能会使再通的冠状动脉闭塞。
根据中医的观点,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后引起的再塞的原因和机理通常是由于身体虚弱导致病情复发。主要以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为主要症状。AMI后,病人会出现精神和体力减退的情况,但程度各不相同。情绪压抑容易导致抑郁情绪,胸腔中的阳气无法充分展现,血液循环不顺畅。之后的AMI会导致心肌受损,胸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脏血液淤积。《灵枢·经脉》中有一篇提到,手上的少阳经气衰竭会导致经脉不畅通,经脉不通就意味着血液无法流动。患有AMI后,患者常常出现阵发性心痛、胸闷气短和脉搏不规则等症状。邪实中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滞、瘀血、痰湿、饮食和寒凝。在这里瘀是一个关键因素,寒、热、以及各种虚弱症状都是由瘀血引起的,瘀血在再次梗死的易发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血瘀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冠状动脉造影还显示了瘀证型患者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这表明中医辨证分型是建立在客观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的。因此,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来进行分类,主要有气虚型、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通过根据不同的症状特征,进行预防治疗,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再次发作。
气虚型患者常会出现心胸隐痛、胸闷气短、活动时喘息、心悸心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苍白、自汗、舌苔淡胖,出现齿痕,苔薄,脉搏虚细缓或结代。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心肌缺血和各种心律失常。治疗应该补养心气,温阳活络。方药可以使用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进行调配。人参、黄芪可以扶补心气;炙甘草可以温和益气,通经脉以治疗心悸;肉桂可以补阳散寒治疗心痛,纳气归肾治疗短气、喘息等症状,此外还可以添加丹参、当归来养血行瘀。麦冬、大枣可以益心气、宁心神,具有甘润缓急的作用。对于心气虚型应该慎用活血理气化瘀的方药,避免过度消耗心气。另外,还可以选择十四味建中汤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方药使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芪、肉桂、附子、半夏、麦冬、肉苁蓉。该方药的特点是温补心肾,不宜使用寒凉的药物。
血瘀型的特征是出现剧烈的心胸疼痛,感觉像被刺或绞,疼痛部位固定,伴随胸闷,长时间不缓解,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畅导致心胸剧痛。舌苔呈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呈青紫,苔薄,脉搏弦涩或有结代。心电图检查常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并且持续存在,还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等情况。血瘀证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病机,也可以是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病机发展演变而来。由于血瘀停滞不散,血脉不通,所以疼痛剧烈,且疼痛的位置不变。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原则,主要处方选择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能活血去瘀通脉,柴胡、桔梗、枳翘、牛膝能调畅气机,开胸通阳,行气同时辅助活血,生地具有凉血消瘀的作用,也能养阴润燥。这些药物共同起到祛瘀通脉、行气止痛的作用。使用活血药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和长期使用,以免耗伤正气。
气虚血瘀型是同时存在气虚和血瘀的两种特征,常见于大面积心梗、老年人心梗以及有心梗并发症的病人。在治疗中,应根据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预防AMI后再度发生心脏病发作的措施包括注意保持身心健康,避免情绪起伏;注重生活的规律性,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控制饮食,合理搭配营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保持劳逸结合的状态。
中医药在预防AMI后再梗死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要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AMI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就需要认真研究易患再梗死的患者的病情,识别不同的证型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