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处理?暂停母乳喂养!
2024-03-05 20:16:44  阅读:

如众所周知,母乳乃是婴儿最佳食物,其中许多营养成分无法被配方奶粉所替代。然而,相当一部分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常被建议停止母乳喂养。那么,何谓母乳性黄疸?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赶紧和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据了解,大约有10%至15%的母乳喂养宝宝会出现皮肤略显黄色、眼白泛黄等母乳性黄疸典型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4至5天发生,会在第4至6天达到高峰,然后在第7至10天逐渐消退。

一旦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整个家庭都会紧张不安,特别是妈妈更是焦虑不安。其实,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影响并不大。

当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时,应当暂时停止直接母乳喂养。在这段时间内,母亲需要按时使用吸奶器吸取母乳,以保持乳汁的分泌,以便宝宝今后能够继续喝到母乳。在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注意护理,包括保暖、增加热量和营养的摄入,以防止黄疸加重。

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会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逐渐减轻,不会对宝宝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妈妈们不必过分担心,以免影响自己坐月子的生活和带来其他烦恼。

怎样确认婴儿的黄疸是由于母乳所致?

1、母乳引起的黄疸一般会在宝宝生后4-5天出现,皮肤和黏膜都会泛黄,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异常症状。黄疸会逐渐加重,在生后10-15天内,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可能会达到171-513μmol/l(10-30mg/dl)。若持续母乳喂养,胆红素的水平会持续升高4-10天,然后缓慢下降,通常在3-12周后会恢复正常水平,黄疸会完全消退。但若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会明显下降。

2、如果新生儿经历生理性黄疸后仍然持续或加重,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后,胆红素下降50%,可以确诊。

3、如果重新开始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可能会再次上升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之前的高峰。

4、需要与溶血症和感染所致的黄疸进行区分,这需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行。

目前尚无特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确诊母乳性黄疸,仅能通过排除各种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以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罕见疾病,才能最终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预防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是什么?

增加新生儿初期的母乳摄入量,有助于增加新生儿体内热量,减少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这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婴儿早日排出胎便。同时,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和肝脏间的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此外,及时供给初乳也有助于新生儿获得丰富的营养。对于健康新生儿,母乳黄疸应该进行密切监测和加强随访,特别是对于在出生后2-3天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黄疸新生儿,需要建立必要的随访机制,以便早期干预,预防脑损伤的发生。

1、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注意保持饮食卫生,不要喝酒或吃辛辣食物,不可随意使用药物。

2、宝宝出生后,应该注意仔细观察皮肤是否有黄疸,以便快速发现并治疗。

3、增加新生婴儿早期喝母乳的数量,有助于增加新生儿的热量,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宝宝早日排便。降低胆红素在肠道和肝脏之间的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进而降低新生儿患病性黄疸的风险。

宝宝出现黄疸并非都是因为母乳喂养引起的。建议在宝宝患病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详细检查,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控制方法。相信这样就能尽快消除宝宝身体的黄疸。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推荐商品广告
*联系人:
*验证码:  
留言内容: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